- 心中的一畝田--半屏園
-
-
- ■朱慶賢
- 2019-05-12
-
-
-
思憶我來臺開基祖朱養公,清乾隆年間,自福建平和,險渡黑水溝,窮途跋涉,溯台南曾文溪水路而上,深入蠻陬,落腳於今芒果故鄉(玉井)後旦仔溪旁(昔時尚屬平埔族噍吧哖社),播建家園,生衍繁息。朱養公婚配昔日林姓大家族女林鑾媽,子嗣三大房─管生、內生及吟生,迄十二世、四百年有餘,始有今日「噍吧哖朱氏宗親會」之流傳。
自幼聽聞父親傳述,家族原居地「厝地仔」果園,即為咱三房之起家地。初始,朱家三大房便分據於後旦溪旁庄落,嗣枝開葉散,直至民國四十三年河道易渠淤積,徒留今日一抹淺溝,已不復昔日奔流。該園地位處今後旦仔庄排水及原後旦溪流水夾角,為傳說中之風水寶地,故如何重建故祖家園,即為筆者長年來的心中一畝田。
「少小離家老大回」,緣於長年供職在外,厭離都會紅塵,決意退休後定居故里桃鄉。今年開春,心中一畝田斷然開工,劃定經始後,整地、植栽、建築,依序進行,並依昔日河水沖刷流失、僅存半邊園地之地貌,遂取名為之「半屏園」。雖說半邊地,仍二分地有餘,且高低錯落,井然有緻,父親生前且於園區四週遍植龍眼樹,春暖花開,一遍金黃,形成自然藩籬。另為滿足坐擁大型落地窗堂,觀賞落日餘暉,以及綠草如茵大草坪,提供族人聚會之建園夢想,首先央人以怪手剷除園內芒果樹,剎時引來鄰人圍觀,直呼可惜,七嘴八舌建議種植可收成之農作,毋庸花花草草,且要保留雨後春筍之麻竹欉;或整地蓋屋,分區租用…,鄉人質樸,直叫我不知如何回應。不到一日光景,光溜溜一遍,首次端看咱家祖地之素顏,頭大尾小,呈倒三角形,日頭斜西,遠處後旦、曾文二溪交會在望,閃爍熠熠,涼風徐徐,好不暢意,「半屏園」雛型就此定矣。
趁填土補缺之空檔,縝密構思著如何植栽,入口處植青松、梅樹兩株,為造景主軸,取意後休後「輕鬆」、「沒事」之諧音;為享受日後室外泡茶之情趣,且不拘時下商業石桌之匠氣,毅然引來一方巨大拙石充當茶桌,四週佈以形體互異之天然石座,格外古樸;其左右犄角處各植一株葡萄,上方編織綱架,待日後爬藤,形成自然蔭遮;園方側翼且種植一排朱槿(又稱扶桑)藩籬,以還原兒時綠圍滿幢、花團錦簇之鮮明記憶;另園地一角坍斜處,移植一株無患子,期能成蔭後,盤根充作水保土擋;而園內配置桃花、櫻樹,亦多所考慮,期能建構陶淵明般之桃花源地,不多時,余之行止,即傳頌鄉人,期有一番風貌。
「朱公養德開大道,林媽鑾儀式流芳」。余自忖,紀念先祖方式不一而足,或撰冊立書、或建祠立碑;而運用祖留地,啟建紀念園地構想,不僅可緬懷先人德澤,凝聚族人共識,更能放諸田園,修身養性,毅然行之,不亦快哉!
熱門新聞 - 中華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