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環頸雉〉的回響
-
-
- ■陳文榮
- 2019-01-13
-
-
-
日前讀讀吳秀蘭小姐大作「遇見環頸雉」,在台東的卑南溪畔菜園裡發現了環頸雉的蹤跡,拍下美麗絢爛的身影,會很難得。現在台灣的平地,除台東、花蓮、台中、台南還能看到環頸雉之外,野生的環頸雉幾乎絕跡。
台灣雉雞分成三種:台灣帝雉,屬台灣特有種,存活於海拔一千八百公尺以上的山區。台幣千元大鈔背面印刷的就是台灣帝雉的圖像。藍腹鷴存活在海拔二千公尺以山區,另外一種就是存活於平原地區環頸雉,三種鳥類都屬於第二級稀有珍貴第二級野生動物。不可以任意的獵捕殺害,違反者送法院判有其徒刑。
我童年居住的麻豆農村,遼闊的農田種植甘蔗,當製糖的原料,環頸雉生活在隱密甘蔗田裡,安全,舒適;但是到了冬季採收時,甘蔗砍伐後,環頸雉紛紛逃離,來不及逃生的就被農民抓回家去加菜,因為當時經濟情況不好,平時難得購買豬肉來烹煮,抓到了環頸雉就當作野味來料理,家人飽餐一頓,補充蛋白質的不足。
環頸雉農友們叫雉雞或啼雞, 公雉雞一身斑爛珣麗的羽毛,引人注目。
環頸雉消失的時間是從甘蔗減產,國際糖價下跌,種植甘蔗來榨糖,成本高於進口的糖價,糖廠關門, 農友也在不種植甘蔗,農田轉種別的農作物,環頸雉缺乏棲息的環境,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少,早期活躍於嘉南平原的環頸雉幾乎看不到牠們蹤跡。
環頸雉在一夫多妻制,一公雉往往擁有好幾隻的母雉。白天在僻靜 草原覓食,以草子,五榖雜糧,果實,軟體小動物蚯蚓等為食物。夜晚為了逃離蛇類及其他天敵的侵襲 ,飛上樹木的頂端棲息,白天再回到草原裡覓食。白色的頸圈在前頸的部分,留下大約3公分的缺口,是最明顯的特徵。
讀者朋友如果想要觀賞環頸雉的風采,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到花蓮的國立東華大學,廣闊的校園裡,保留了大片的草原,加上全校師生的保護,這裡是環頸雉的樂園,很容易觀賞到逍遙自在的環頸雉悠遊於草原上。 準備好相機,隨機拍攝下來牠們的美麗的身影,運氣好的話也可以聽他們嘹亮的歌唱,分享他們的快樂。我於十年前到訪東華大學,當時沒有出現環頸雉的訊息,無緣觀賞。現在東華大學是全國唯一看得到珍禽環頸雉的校園,彌足珍貴。
我的故鄉麻豆的隔壁鄉鎮官田,那裡有一座蓄水灌溉用的葫蘆埤,旁邊的濕地就是水雉園區,專門保護復育水雉的園地,網友禎爸於民國95年的11月,在水雉園區附近的田野間,發現環頸雉的蹤跡,證明早年活躍於嘉南地區的環頸雉沒有完全滅絕,重啟繁衍下一代的希望。
童年輕易看到的環頸雉,六十年左右沒看過,現在又出現於故鄉。下次返鄉,重返水雉園區,尋覓環頸雉蹤影。也盼望全民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挽救稀有野生動物的生機。
民國108年彰化銀行贈送給客戶月曆,印刷台灣稀有珍貴動物照片12張,其中11月份印刷就是環頸雉,讀者朋友想看更清楚圖像,可以參考對照。作品都是名家拍攝,技巧高明。
- 三代同「堂」(2019/02/16)
- 舞孃的來台日常(2019/02/18)
- 像爺爺的把拔(2019/02/16)
- 豬是順利(2019/02/16)
- 繪本輕軌淡海線(2019/02/17)
- 芝麻花開季節(2019/02/16)
- 百匯迷情(2019/02/16)
- <旅途中> 美的陪伴(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