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破網針線情
-
-
- 文、攝影/徐惠隆
- 2018-07-07
-
-
-
- 右腳大拇指勾著漁網,左右手就穿來穿去,沒兩三下子,一張補好的網就呈現眼前,博得讚讚讚聲不斷。
見著網目眶紅 破甲這大孔 想要補無半項 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 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罔活動 找傢司補破網
……
雨過天晴魚滿港 最快樂咱雙人 今日團圓心花香 從今免補破網
這首由李臨秋作詞,王雲峰作曲的〈補破網〉寓意深遠的歌,在戰後成為台灣的流行歌曲。有人說那純粹是男女間隱晦表達愛意的情歌;有人說那是暗喻台灣社會破敗的「民歌」。在戒嚴時期,這首歌曲在禁歌之列,當然可以理解。
一種俗稱叫做「卡越仔」的拖網漁法,本來盛行於南台灣沿海,自民國50年代晚期,這種捕魚法傳到南方澳來,這種新興捕魚法需要漁網供應,而在物資缺乏的時代,更需要漁網維修人才,因緣際會,住在高雄梓官(舊名「蚵仔寮」)的蔡秀吉先生就因此而來到南方澳。幾十年來,我們在台灣各處漁港看到了補破網的畫面──一群女工坐在碼頭上,頭戴斗笠,低頭忙著手中的針線,偶而身邊還傳出電台播報的流行歌曲。在台灣漁港,這已經成為她們生活的一部分,為了賺取一點生活補貼,再熱再忙再累,只要人手一支「竹針」(Kin),把網線穿上穿下,碼頭補破網的場景,一一入畫,鮮活動人!
有一位蔡秀吉從高雄移居來南方澳的故事經過,真的像是八點檔鄉土連續劇般的情節。故事從秀吉先生當兵退伍開始說起,他與同村姑娘劉緊結婚,婚後,兩人以補魚網為業,生活困苦。在族叔阿杉的介紹下,知道遠在高雄對角線的宜蘭南方澳有如天堂一般,賺錢養家容易。於是在鄉土守護神廣澤尊王的響筊指示下毅然決然帶著簡單行囊,隨身攜帶細軟,向大姨子借來一點盤纏,買了車票,出鄉關打拼,晃了一整天的火車來到蘇澳,再轉南方澳。那時正是十月份東北季風來襲之時,「既濕又冷」是宜蘭給他的第一印象。民國五十年代,南方澳居民和房子密度高居世界第一位,那有空房子讓他們一家三口棲身?走投無路之際,很幸運的碰到萬隆仔,正是他家鄉的友伴,就因此在他的幫忙下,看到路邊有輛賣甘蔗的手推車,靈機一動,蔡秀吉乾脆租了甘蔗車做為暫時的家,也開始了他南方澳淘金夢想賺錢的第一天。吃的方面倒也簡單,豬皮、油豆腐滷在一起,一天三頓都這樣吃,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好。
秀吉先生和太太整日在甘蔗車上把玩Kin,這種Kin就是一種補網的「傢司」,用竹片削得尖尖的工具,完全運用手工製造的。就在秀吉窮苦潦倒,想到不如歸去的時刻,巧遇一位船東,他開門見山地請秀吉幫忙補網,但因為秀吉是新人,店東拿翹,吃定了他,只算一小時四塊錢工資給他。
欣喜若狂的秀吉夫婦接下補破網的工作,身上的腎上腺素突然激迸而出。沒想到第一樁的工作竟然在兩小時內,織出一張破網,補修得有如新網一樣,大家驚訝不已。消息傳開,南方澳漁船船東都知道南方澳來了一個新補網師傅,但補網工作並不多,秀吉還得對生活低頭,想到蚵仔寮故鄉的招手,心情複雜已極。
運道來了,幸運之神似乎同情秀吉的離鄉背井,也似乎同情他的遭遇,更肯定南方澳留著蔡秀吉是應該的。一天,碼頭街道上傳來紛爭,原來是一艘叫做「長安號」拖網船船東破了兩張網,負責補網仲介商獅子大張口要價1350元(當時一張新網只要1800元而已),兩方正在爭吵不休。萬隆仔路過,報知消息給秀吉,並慫恿他主動爭取補網機會。秀吉原本是個木訥寡言內向的人,卻在此時因生活煎迫而鼓起勇氣,懇求長安號船東給他一次機會。「如果我補得不讓您滿意,我分文不取,就算新交個朋友」。秀吉夫婦賣命趕工,茶飯不思,連夜趕工,以一整夜的時間把兩張破網給補了起來,船東等人又是張大嘴巴驚奇得說不出話來。萬隆仔充當中人,與船東談補網代價,把原本高聲喊價的1350元竟然降到300元,對秀吉一家人來講,這也是天價了。船東二話不說,忙不迭地送上錢來。秀吉一家人終於可以住下南方澳了,補網口碑站立了招牌,大批拖網業船東陸續把破網送上門來,原本門可羅雀的秀吉家,一下子門庭若市。
秀吉夫婦就從此刻開始,「補網領班」「補網老闆」的稱謂隨之附身而來,經濟財力有了改觀,甘蔗車房子可以不用了,秀吉終於在南方澳租了房子,有了他安身立命之處,這位勇敢走出鄉關的高雄人蔡秀吉成為南方澳拖網漁業Kin補網的鼻祖。到了今天,懂得補網技術的工人到處都是,一提起秀吉仙和他太太的補網,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喊讚的。
正當補網需要工作增多時,秀吉回到蚵仔寮,帶來幾位補網姑娘,這些下港姑娘長得美,工作技術超級好,她們一邊縫補破網,一邊談笑風生,一張張的破網補得精緻美觀又耐用,年輕小夥子愛上了她們,順理成章的捕魚郎娶得補網姑娘美眷歸。紮穩了根的蔡秀吉,補網技術名飄全台,遠在屏東的枋寮、新竹、花蓮到處都有了他的足跡。
如今的秀吉已經八十幾歲了,老早老早已經成為住在南方澳的高雄人了,還因為他對漁民船東的補網關係,成為南天宮的公關組長、副主任委員。在廟口碰到他,一談起Kin補網技術,他眼睛為一一亮,「來來來,我帶你們去看我太太的補網技術。已經八十歲了,還是那樣伶俐!」果不其然,來到南寧漁市場的附近,蔡太太拿起Kin,兩腳一伸,右腳大拇指勾著漁網,左右手就穿來穿去,忽上忽下的讓人眼花撩亂,沒兩三下子,一張補好的網就呈現眼前,哇!瞠目結舌的是我們城市來的土包子。
秀吉先生說,早期的漁船只用竹筏捕魚,後來有了機器船,頂多就是25馬力或30馬力的,噸數不大,單拖網的網,也只有七、八尋長度而已,那時候所用的漁網材質都為苧麻、棉紗揉成的,浸泡海水,容易破損毀壞,也因此補網的機會多。現在的材質都使用尼龍、塑膠代替,較沒有破網的問題,但網與網之間的聯結,還是需要補網的傳統手法,先由大師傅把兩張網黏成一張網,再交由一般師傅來做張網的聯結技術,至於補網已經是細枝末微的工作,很多人都會了,連東南亞、大陸漁工也都學會了。
補破網似乎越來越走向夕陽了,不過,老漁民談起補破網,就是讚讚讚聲不斷。
- 三代同「堂」(2019/02/16)
- 舞孃的來台日常(2019/02/18)
- 像爺爺的把拔(2019/02/16)
- 豬是順利(2019/02/16)
- 繪本輕軌淡海線(2019/02/17)
- 芝麻花開季節(2019/02/16)
- <旅途中> 美的陪伴(2019/02/18)
- 旭海的移動城堡 (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