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評彈 〉不見細雨拂人面,何妨叨絮話清明!
-
-
- 本報記者/葛賢報導
- 2018-03-31
-
-
-
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借景寫情,感時抒懷,成為清明節最動人心思的代表作。清明節前夕,亞熱帶的台灣沒有紛然拂人面的細雨,更沒有牧童指向杏花深處是酒家;區區在下說新聞的,且叨叨絮絮、神神道道的話說清明。
清明,清清爽爽、明明朗朗,草木蓬勃生長,景象清爽明媚,好個人間四月天。清明是最讓人舒爽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併稱為「闔家團聚四大節日」,也與除夕、中元節、重陽節,併稱為「傳統祭祖四大節日」。清明節闔家團聚祭祖掃墓,也就成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孝思之所繫。
前人根據氣候型態和季節更替的規律性,所排定的一年二十四節氣,「清明」在「春分」後的十五天,春分落在陽曆三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清明則在四月五日或六日。成書於西漢的《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北斗)指乙(東方),則清明風至。」清初潘榮陛所作《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從春秋時代到北宋時期,清明節、寒食節、三月節因節日相近而並行過節,直到宋代以後,宮廷頒行的曆制才凸顯出清明節,而後歷經元、明、清以迄現代,清明節已演發為一年一度祭掃先人墳墓的重要節日。
南宋詩人高翥〈清明〉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在下說新聞的,此詩一回讀來一回潸然,只因今日掃墓有人在,來年墳墓有誰掃?且看多少青塚無人掃,昔日哀弦不可聞。
然而,今日我掃先人墓,明日我墓子孫掃;站在歷史的長河畔抬望眼,當知人生世代無窮已,此即高翥詩句「夜歸兒女笑燈前」─掃完墓夜歸來但見兒女笑燈前,饒有「世代相續」的深意在焉!
深切了解慎終追遠的意義,方知世代生生不息的真諦。在下說新聞的,且將清明掃墓習俗談題轉到台灣來。台灣原住民及平埔族皆有「祖靈崇拜」的信仰,進而產生不同的祭祖儀式,例如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祖靈祭」、西拉雅族的「太祖夜祭」。
相對原住民及平埔族而言,其他族群包括閩、客及外省人是台灣住民的後來者,「掃墓信仰」從大陸移入台灣,掃墓祭俗也就大同小異。至於清明節在台灣的演化過程也有歷史軌跡可尋。
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依民間習俗將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成為我國唯一以節氣制定的國定假日,國府播遷來台後持續沿用。民國六十四年,先總統蔣介石去世;民國七十一年,《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寫入「蔣公誕辰紀念日」,也寫入「蔣公逝世紀念日:在民族掃墓節舉行」。民國九十六年,《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刪除蔣公誕辰紀念日及蔣公逝世紀念日。清明節放假從此與婦女節、兒童節併合。
「牢騷太盛防斷腸,風物長宜放眼量」,在下說新聞的,對於蔣公誕辰紀念日及其逝世紀念日,忽而寫入《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忽而被刪除,有多少政治算計在焉,不想作檢視與批評。卻對現代台灣人尤其是農民後嗣,除了先人仍安葬於尚未廢除的公墓之外,在自家農地的墳墓則多已撿骨進塔,幾乎已都無墓可掃,而於我心有戚戚焉!
依照《殯葬管理條例》規定,私人土地只有土地使用分區地目登記為「墓地」者,才能申請做為私人墓地。但地目為「墓地」的土地多被認定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政府都已進行或已完成徵收。此外,公墓不是廢除改建納骨堂就是公告不得入葬。姑且不論死人與活人爭地還是活人與死人爭地,為了避免濫葬成習而致人間到處有青山,「今之古人」唯有火化後樹葬、海葬或直接進塔。
詩人余光中〈鄉愁〉詩:「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現代人大多欲掃而無墳、卻培而無墓;但問幾家上墳來、幾家鄉愁無處寄?在下說新聞的,按捺不住鄉愁揪心起,唯有徒嘆清明好個天!
熱門新聞 - 新聞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