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座城隍廟與城隍爺都不盡相同
-
-
- ----------
- 2017-03-08
-
-
-
- 清道光三十年塑造的鎮殿忠祐侯城隍爺聖尊。
台灣城隍廟的數量眾多,而每座城隍廟興建的原因與城隍爺都不盡相同,略可將城隍廟分為官建、分靈兩類及其他。
一、官建
明、清朝的時候,城隍廟為官廟,依規定在每個地方的縣城中心都必須建有城隍廟,城隍爺端座其中,掌管縣裡的大小事務。因此,明清兩代,台灣城隍廟的建祀,與地方的開拓先後及行政建置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台灣官建的城隍廟宇(含官民合建)如右:
二、分靈明、清朝,先民橫渡台灣海峽到台灣,為了確保能平安順利,將家鄉的守護神分別帶著,其中城隍爺不在少數。當奮鬥成功,生活富裕後,他們為感謝家鄉神明的庇護,於是立廟祭祀,叩謝神恩。
台北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福建同安縣霞海城隍廟)、鹿港的鰲亭宮(福建晉江縣石獅城隍廟)、中寮安溪城隍廟(福建安溪縣城隍廟)、竹山靈德廟(福建福州城隍廟)等,皆是先民從故鄉帶來的城隍爺,再立廟祭祀的。
民國後建立的城隍廟,部份是再從這些廟分靈出去的,例如:桃源城隍廟、大甲城隍廟等,是由新竹都城隍廟分靈出去。三重城隍廟、昭靈廟等是由大稻埕城隍廟分靈而建的。
三、其他
除上述的城隍廟之外,台灣還有許多不同原因而形成的城隍廟,例如:有應公或大眾爺等升格為城隍爺者,或撿到溪水漂來神像及漂流杉木雕塑神像膜拜者。
熱門新聞 - 廟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