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臺最多土地公廟 桃市密度居全冠
-
-
- 文圖/陳中興
- 2017-03-07
-
-
-
- 雕樑畫棟。
祭祀土地公是臺灣最常見的民間信仰,全臺為數最多的廟宇,當屬這種與百姓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土地公廟;其中,桃園市的桃園區,總計有土地公廟二百五十五座,加上配祀在其他較大廟宇供奉的土地公神三十座共有二百八十五座,約略每平方公里有八座的土地公廟,分布密度,居全國之冠。
↑三元福德宮。
↑神像石頭同奉。
桃園市桃園區的土地公廟,為什麼會那麼興盛?除了信仰的支持,地方快速的開發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土地神的神位雖不高,但庇佑卻很廣泛,無論健康、農業生產、求子、訴訟、婚姻、經商、旅遊等,舉凡人們想的到的問題,土地公廟裡供奉的福德正神,都可以保佑;久之,土地神就成為先民最依賴的神祇,有聚落的地方,都會出現不拘形式的土地神供奉處。
因此,早期桃園區在田頭水尾、街頭街尾、庄前庄後、河流沿岸、巟郊墳地,都看得到各種式樣的土地公廟,從簡陋的三塊石頭拼湊而成,到金壁輝煌廟宇型的土地公廟,散布在全區各處。
桃園區是桃園市的經濟、政治中心,各項建設、發展迅速,當隱身在草叢中的小土地公廟,隨著整片土地被開發商買下,建商或者當地居民都以遷移的方式主動保留。
大樓林立的桃園區,類似這樣的土地公廟數量最多,在許多大樓的邊角處,都可以看得到這類庇佑眾生的土地公廟。
桃園區隨著人口增加,政府必須徵收學校預定地,廣設國中小學;這也產生了學校與土地公廟共生的現象,例如,桃園區的同德國中,徵收的校地有兩座土地公廟,校方依當地民眾要求,保留了這兩座土地公廟。
但基於學校使用的完整性,原土地公廟被遷移安置在學校的左側一角及左後側的一方;並由當地民眾集資修建成目前的豐年宮及鎮安祠,分別成立信眾管理委員會,其中鎮安祠用一道鐵門與學校區隔,民眾及學校可以透過鐵門進出,讓土地公廟存續,這也成為地方的佳話。
↑土地廟與學校共生。
↑天德祠。
↑福德宮。
桃園區的發展,是先民渡海登陸,再溯南崁溪往內陸走,水流平緩的支流東門溪,最受先民青睞,聚落由東門溪岸往週邊發展。所以,地方考據全區最早的土地廟,應該是東門溪畔十五街庄的福德宮。桃園古城設有東、南、西、北等四個城門,除了東門有十五街庄福元宮土地廟,北門有保德祠土地公廟、南門有鎮南宮土地公廟、西門有元德宮土地廟,這些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宇,隨著信眾不斷的翻修,漸只能看到華麗的外表,歷史的烙痕隨著歲月慢慢消失。唯可找尋的是,伴隨福德正神雕刻神像旁的那粒石頭,可以勾勒出先民對純樸信仰的堅持。
這種堅持,成就了桃園區擁有全國密度最高的土地公廟宇;從桃園區的三元橋做中心點,分布在四週五十至五百公尺處,就有五座土地公廟宇,包括河濱公園左岸有一公尺高的未具名土地公廟,右岸的大業福德祠、三元福德宮,鄰近變電所的小土地廟及靠近桃林鐵路的田頭土地公廟。土地公廟有如便利超商在街頭林立的景象,在桃園街區尤其明顯,以文昌公園的明德宮為中心,週邊三至五百公尺,分別有天德祠、元德宮、鎮南宮;這種景象及密度,其他地區是難以比擬。
隨著時代的改變,土地公的信眾,除了不忘本的把本尊石頭與神像同祀外,也不忘配上土地婆,一同供奉,這種現象透露出桃園區信眾濃濃的人情味,也讓土地公廟宇更接近人們。
熱門新聞 - 廟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