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點靈> 壞習慣導致腦中風
-
-
- ■王鼎源
- 2018-03-14
-
-
-
腦細胞需要血管供應及養分,一旦血管阻塞或破裂,腦細胞可能會受損或壞死,稱為腦中風。
中風的危險性和發生位置、型態、症狀有關。若發生在腦幹,由於所有神經交會處,將引起嚴重後遺症;發生在延腦,則會影響認知及判斷能力,甚至發生智力退化的情形。
中風大致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大多起因於腦血管動脈硬化阻塞或來自心臟、大血管產生的血栓,約占八成中風人口,發生平均年齡為65歲;出血性腦中風常因高血壓控制不良,腦部小動脈硬化破裂或血管瘤破裂所引起,約占兩成中風人口,發生平均年齡為58歲。但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性比缺血性中風更高。
中風的危險因子相當多,有抽菸、過量飲酒、肥胖、運動不足等壞習慣,就要小心中風可能找上門;若再加上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頸動脈狹窄等疾病,將使中風風險大增。
大多數人有暈眩狀況時,都會先想到是耳朵的問題,但其實小腦中風也會影響平衡感。頸動脈旁的脊椎動脈若狹窄或阻塞,也會導致陣發性暈眩。
中風大多是突然發作,只有少數會有前兆,如手臂感覺較無力,但後來又好轉;突然半身無力,休息一下就好;或是單眼突然感到眼前一片烏黑等,這些都是快要中風的警訊,應提高警覺。
一旦發生中風,應在3小時內盡快送醫急救。到院後,醫生會先用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等醫療工具診察,判斷是缺血性腦中風或出血性腦中風,並確定阻塞或出血位置,藉以決定治療方式。
缺血性腦中風必須在3小時內盡速施打血栓溶解劑,將血塊溶掉,打通血管;若是出血性腦中風,則可能需要開刀來止血,但並非所有出血狀況都可以動手術,例如中風位置在腦幹,就不適合開刀。
熱門新聞 - 健康生活
- 胰島素幫浦注射 穩控血糖(2018/04/18)
- 泡菜二氧化硫擬鬆綁 立委憂食安(2018/04/18)
- 控管麻疹疫情 桃機每日消毒(2018/04/19)
- 疾管署:麻疹疫苗 施打2週後保護力最好(2018/04/21)
- 成醫週六將停診 各大醫院未跟進(2018/04/18)
- 勞動部:職災給付 從寬認定(2018/04/20)
- 減輕膝蓋不適 遶境行頭不可少(2018/04/20)
- 年逾55歲者當心 暈眩潛藏危機(201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