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腎病透析率 逐年攀升
-
-
-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 2017-03-20
-
-
-
- 國人兒童罹患腎病比率漸增,醫師籲,從小培養正確飲食習慣是預防慢性腎臟病的最佳方法。 (記者陳柏翰攝)
據調查,小兒腎病透析盛行率卻逐年成長,在2010~2014年之間需接受透析治療的兒童從451人增加到527人,國人小兒腎臟病致病主因為先天性性腎臟與泌尿異常等先天性疾病。醫師呼籲,應及早進行篩檢,以利監控與追蹤,防止進入末期腎病。而若出現血尿、尿量減少、腰痛等情形時,就要考慮是否為腎臟病前兆,應就醫檢查。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林清淵表示,根據「台灣兒童慢性腎臟病主因及現況趨勢」報告指出,兒童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主因有高達51.9%是先天性腎臟及泌尿道異常、48.1%為腎絲球腎炎、1.7%為先天性代謝異常症或遺傳疾病。
林清淵也指出,兒童出生後到3歲左右是身體各器官漸趨成熟運作之時,因此兒童腎病若因先天性器官結構異常好發年紀多在3歲;若是因後天感染導致腎絲球腎炎則平均好發年齡大多落在9-10歲。
高雄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邱益煊醫師進一步說明,兒童慢性腎臟病高危險群有分許多類型,最主要仍以先天性泌尿道異常因素占大宗,另外也包括有嚴重水腎或阻塞性水腎、單一腎
臟或腎未發育完全、多囊性腎發育不全、遺傳性腎臟疾病家族史等先天性泌尿道異常等。
對此,林清淵表示,善用超音波與尿液篩檢及早治療 90%可有效避免進入末期腎病,先天性泌尿道異常可以用超音波篩檢;腎絲球炎則可透過尿液篩檢等,可及早監控與追蹤,防止進入末期腎病。
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孩童的飲食習慣也是致病因素之一,國家衛生研究院副所長許志成指出,根據小兒透析患者趨勢顯示,兒童透析盛行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2010~2014年之間需接受透析治療的兒童從451人增加到527人,成長率約17% 。
兒童如果因飲食失衡、飲食過量或不健康生活型態引發肥胖及相關代謝症候群疾病,則併發症將會更為嚴重。許志成指出,根據教育部資料,國內每4個兒童就有1個屬於過重或肥胖,由於肥胖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機會,若有腎臟病又肥胖,恐加速腎臟病惡化,因此家長應正視並協助孩童建立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遠離慢性疾病。
邱益煊提醒,若出現血尿、泡沫小便、多尿、排尿有刺痛、頻尿、排尿不順暢或突然有尿意、尿液中有沙或雜質、尿量減少、腰痛、生長遲緩、面部蒼白或血壓高等,就要考慮是否為腎臟病前兆,應就醫檢查。
- 捐血贈品很家常 新化人仍熱情挽袖(2018/04/15)
- 胰島素幫浦注射 穩控血糖(2018/04/18)
- 歸仁土雞場染禽流感 撲殺萬餘隻雞(2018/04/16)
- 泡菜二氧化硫擬鬆綁 立委憂食安(2018/04/18)
- 控管麻疹疫情 桃機每日消毒(2018/04/19)
- 高跟鞋控當心!足底筋膜炎盯上妳(2018/04/16)
- 成醫週六將停診 各大醫院未跟進(2018/04/18)
- 中醫防治足底筋膜炎(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