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東高工聖堂 世界級藝術品
-
-
-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 2016-02-11
-
-
-
- 教堂上方有整排的天窗,白天不必開燈就有自然光射入。 (記者鄭錦晴攝)
- 公東高工教堂位於聖堂大樓的4樓,整棟是早期的清水模建築。 (記者鄭錦晴攝)
- 公東高工聖堂大樓的樓梯與剪力牆連接,樓梯則懸浮在空中。 (記者鄭錦晴攝)
- 公東高工教堂牆上許多大小不一的方框,像是牆上掛了許多幅風景圖畫一樣。(記者鄭錦晴攝)
台東縣公東高工聖堂大樓是和法國著名的廊香教室和拉圖雷特修道院一樣,屬於20世紀建築大師科比意的設計風格,是台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位於4樓的教堂引進自然光源,彩繪玻璃呈現的耶穌苦路圖,光影在其間流動,每年都吸引相當多的遊客前來參觀。
1957年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會長錫質平神父為改善原住民生活,準備創設一所技藝訓練中心,在瑞士及德國募得款項,於1958年開工興建公東高工聖堂大樓,1960年完工,其特殊的設計風格,現已成為台東歷史建築。聖堂位於4樓,當年的1樓是實習工廠,2、3樓是學生宿舍,錫質平神父的宿舍也在3樓的第1間,以便就近照顧學生。
二次大戰後全世界建築界興起了清水模的熱潮,公東教堂屬於此時期的早期作品,更是台灣史上的第2個現代化建築,是世界級的藝術作品。
這棟建築看不到梁柱,2樓通往3樓的樓梯與剪力牆連接,3樓通往4樓的樓梯則懸浮在空中,達興登設計時認為,通往4樓教堂的路應該要與樓下宿舍與教室有所區隔,因而科比意式的框框也只有在2樓通往3樓的樓梯間可以看到,牆上留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方框,把大自然的景象透過這些方框呈現,像是牆上掛了許多幅圖畫一樣。
走進教堂,發現不必開燈就有自然光射入,祭台的正上方有一整排的天窗,光線打在牆上的耶穌與祭台,讓人驚訝的是,50幾年前設計的天窗,就有手動式開窗機關;兩旁椅子中間的走道上面也有整排的天窗,讓白天的教堂不需要開燈。
教堂的特色之一,是右側牆面沿用了科比意式方框,並鑲上彩繪玻璃,引進自然光,14幅彩繪玻璃呈現的是耶穌的苦路圖,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可惜有一片已不見,由於沒有圖樣,現在也無法重製。
參觀公東教堂必須由老師導引解說,因此需配合老師授課的時間,民眾可透過公東高工的網站預約。
熱門新聞 - 宗教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