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民英雄>楊美英一生懸命戲劇夢
-
-
- 記者林雪娟
- 2016-02-21
-
-
-
- 楊美英透過戲劇,讓更多人體驗戲劇藝術的樂趣。 (記者林雪娟)
戲劇,讓楊美英找到自我,也成為她回饋社區、社會的一種方法,她希望藝術普及化,並建構藝術資源平台,讓更多的美好藝術,踏進台南。
「那個劇團」藝術總監楊美英,曾是記者,因熱愛戲劇,勇往直前,她不斷尋求自我突破和精進,許多作法,打破以往傳統戲劇演出模式,包括建立環境劇場、開拓空間等,並踏入社區,將五感開發,澆灌在更多人身上。
楊美英熱衷在創作中工作,近年來逐漸走向藝評和扶植新生代接棒,希望催生排練場和建構藝術生態和策展平台等;楊美英說,透過戲劇,她找到自我,也找到快樂,希望透過建構資源平台,讓更多藝術工作者得以落腳,更有餘力能夠發展繽紛多彩的藝術活動,讓民眾得以「坐台南、眼世界」。
楊美英大學讀的是圖書館管理系,後來擔任週刊、日報記者,內心卻一直住著一個藝術表演藝術種子,因緣際會下,參與兒童劇團訓練營,並獲得人生中第一次演出機會,雖然只是群戲、台詞也只有短短的:「颱風來了!房子快要倒了!」,但這人生快樂的初體驗,讓她終生難忘,也讓她找到真實自我。
楊美英發現自我志趣後,一邊上班,一邊上培訓課程,雖然辛苦,卻甘之如飴。因戲劇要求表演者關注內在,再投射於外,和自己的工作截然不同,幾經思考,她決定放棄記者工作,選擇最愛,將自己歸零,投入戲劇懷抱中。
「空間開拓者」 演出形式跳脫窠臼
楊美英後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戲,為方便各界稱呼,乾脆成立「那個劇團」,劇團的演出形式,打破傳統、跳脫窠臼,有時在民房客廳、有時在咖啡廳,不按牌理出牌的演出方式,竟然是目前當道的「環境劇場」前身模式。
學而知所不足,楊美英後來選擇進入北藝大戲劇研究所攻讀,專心當個全職學生,雖然乍看和戲劇圈脫節,但四年時間,也成為她吸收養分的最佳時刻。畢業後,楊美英選擇回到故鄉,她認為台南有許多在地故事,值得被探索、被挖掘,她也是最早踏入三二一巷者,引領表演者進入不同的空間,透過空間題材,創造深具風格的表演形式,也因此被冠以「空間開拓者」名號。
楊美英也以許多城市中的「小人物」為表演題材,如逝世的書法名家陳明亮、畫家郭柏川等。她並和「城市故事人」合作,透過導覽、讀劇等模式,讓這些逐漸被遺忘,卻是台南人不可不知的人,慢慢被看見,也和所有人分享他們他們人生的感動。
楊美英也計畫為台南的孩子建構肢體開發等課程,透過肢體開發、五感體驗,除體會戲劇樂趣,更能在舉手投足之間,提高自信、建立正向的人生觀。為推動戲劇活動不遺餘力,不顧世俗眼光,放棄工作,投身最愛,並且進入社區分享的平民英雄。
熱門新聞 - 彩繪人生